打开乡村“振兴门”——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乡村振兴服务队一线实践纪实

2021-05-01 08:5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1日 按照“万名干部下基层”统一部署,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乡村振兴服务队于2019年7月15日入驻王庙镇,便迅速行动起来,调查研究,摸清村情,使命担当,埋头苦干,克难攻坚,勇于探索,两年实践,用“三把钥匙”打开乡村“振兴门”。

  第1把钥匙:脱贫攻坚,成为打开乡村“振兴门”的基础和前提

  服务队和王庙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六个精准”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建档立卡确保数据精准。做实做细贫困户信息采集工作,确保贫困户动态管理精准及时。全面梳理贫困户信息档案,用两个月时间高质量完成了一户一档一袋工作,准确完整记录贫困户脱贫历程,让每户贫困群众脱贫轨迹清晰。“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期间对贫困户收入信息、享受政策信息等又进行了全面系统摸排,对发现的问题全面整改提升,确保全镇贫困户三单信息完整准确。技术培训促进能力提升。抓好帮扶责任人培训。先后举办12次培训会,对教育扶贫、农村医疗保障及农村危房改造等多项政策和扶贫手册填写、贫困户信息采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解读,全面提升了帮扶责任攻坚能力。抓好贫困户技能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就业创业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种养殖水平,增强农户的发展能力,共培训贫困群众420人次,直接带动就业60余人。社会保障确保人有所依。全面落实农村低保、“两孤一残”等社会保障政策和粮食直补、棉花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协助上级部门进一步完善临时补助和大病救助等救助体系,充分发挥了政策的“兜底”作用。对农村“五保”、特困老人、失独老人、孤儿和重度残疾、智障、精神病、重大疾病患者等无力脱贫的特困群体,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410户贫困群众办理低保、为719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并落实了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教育医疗满足群众需求。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雨露计划”助学政策共惠及240余人,营养餐补助对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对建档立卡中因病造成家庭困难贫困人口,认真落实合作医疗、医疗救助、扶贫特惠险等医疗扶贫政策,逐步扩大救助范围,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为贫困户办理报销1350次,办理慢性病600例,为200余户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按照“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的思路,着力推动“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激发了贫困户改变贫困面貌、创造幸福生活的干劲。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以产业发展为主线,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大力发展毛木耳种植加工、服装加工、大棚蔬菜、生态养殖、电商服务、草编、光伏等扶贫项目,壮大产业的同时帮助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产业脱贫,让农民走进产业就业脱贫成为服务队脱贫攻坚的“绝活儿”。

  第2把钥匙:五大振兴,成为打开乡村“振兴门”的中心环节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的巩固和提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推动王庙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产业为乡村振兴根基。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这一龙头,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项目落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多项经济指标均稳居全县第1方阵。产业项目落地凸显“三化”特点——园区化、集群化、特色化。园区化:经山东省商务厅等7部门联合发文确定,丰鲁再生资源公司成为济宁市唯一一家省级再生资源类产业园创建单位,一期由济宁龙翔集团投资3亿元,年底建成5万吨再生塑料生产项目。总投资3.76亿元的祥号化工有限公司入驻张黄化工园区,即将竣工投产,并达到市级观摩水平。总投资4.6亿元的齐邦树脂项目已批准入园,马上开工建设。集群化:总投资3亿元的能太泰水处理剂项目已选址完毕,并启动建设。整合了鲁源、圣王、通润等现有8家水处理企业,成立水处理企业联盟,大力发展膜材料及膜组件,可带动水处理产业链配套企业30余家,创建省级产业集群。特色化: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成稻藕虾共作基地6处,稻藕虾面积达9000亩,五统一绿色稻米面积突破8000亩,毛木耳种植达2600亩。推广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的做法被林红玉书记作为发言案例,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推广。积极探索农业“新六产”,建设了富兴村瓜果、小王村“南果北移”、东高村羊肚菌基地等一批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拉长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奚昌建食用菌合作社成功引进深加工生产线,摩丫时代小龙虾深加工批量投产,形成了“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产业新动能蓄势待发。以人才为振兴第一资源。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采取了“育、引、留”人才招引办法,培育土专家马汉友,发展毛木耳产业,年营业收入1.5亿元,从业人员2000多名。“双招双引”投资人常庆民发展先进制造业,年营业收入2100万元。返乡大学生李小刚留下来成立鹤来香食品公司,加工“鱼台大米”,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文化为振兴精神动力。发扬“稻改精神”,弘扬红色文化。投资1100万元建设周堂地道战革命纪念馆和“鱼台县第一个党支部”革命纪念馆,打造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基地。以生态为振兴“金山银山”。不断优化提升交通路网和农田水利设施,新建观光公路20余公里,改扩建村级道路30公里,新修桥梁5处,新建、修缮排灌站36座,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灌溉更加高效。与上海艾绿集团合作总投资10亿元的旧城海子“乡村振兴”及惠河生态景观带项目正有序推进,今年底封闭景区建成运营,并达到4A级景区建设标准。实现了旅游路、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以党建为振兴坚强统领。“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运用各种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交流等,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的党建意识及业务水平;开办“集体经济周讲堂”,实行“345X”集体经济工作法,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2020年4月份被济宁市委授予“全市双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以“党建经理专人专职抓党建”为工作抓手,依托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学院,“两新”组织党建做法先后被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2020年,王庙镇荣获鱼台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完成地方税收收入2172万元,同比增长15.2%。2025年王庙镇地方税收收入可望实现5000万元,比2020年增长130%。

  第3把钥匙:制度创新,成为打开乡村“振兴门”的长效机制

  鱼台县王庙镇乡村振兴服务队力荐鱼台县人民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集中精力做好制度创新。借鉴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特别要做好财政投入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土地供应政策、人才智力政策的支持,建立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会聚更加强大的力量,为“十四五”期间“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全面发展。(通讯员  周广建  李敏)

责任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