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宁频道 > 健康 > 正文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为危重患者构筑坚实生命屏障

2019-01-04 15:1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济宁14日讯  这里不是普通病房,一扇常闭的大门“阻隔”了病房内外的沟通; 

  这里送进来的都是极其危重的病人,事关生死; 

  这里设备高端、先进,呼吸机、血液净化机、支气管镜系统、PICCO血流动力监测仪等一应俱全…… 

  这里是ICU,一个离死神最近却又离生的希望更近的地方。 

  走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ICU,里面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导管、种类繁多的医疗仪器和各种枯燥的仪器报警声,在这里,医护人员颠倒时差、夜以继日,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一次次创造着生命奇迹。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96月,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已建成总院一区二区、东院一区二区以及西院区五个病区,开放总床位数达到140张,专家大夫及医生护士400多名,年收治各科危重病人4000余人,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及设施齐全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之一。 

  突破创新,堡垒作用日益增强 

  “重症医学科创建初期,只有一名医生六名护士,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室取得长足进步。”回忆起1999年科室创建初期,济宁市名医、济宁市首批知名专家、济宁市自然科学重症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谢颖光主任感触颇多,“重症医学科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一道坚实生命屏障,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顺应医学发展的脚步,更是一种责任的鞭策。” 

  一次次大胆的尝试,或许就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1999年,重症医学科开展无创面罩呼吸机治疗技术,开创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先河。无创呼吸机通气技术的开展,抢救了一大批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目前,重症医学科开展的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明显缩短了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在ICU的住院时间。 

  2004年以来,重症医学科陆续开展了危重患者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CRRT技术,药物中毒、肝衰的血液灌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血浆置换等技术,为山东省较早开展CRRT技术的医院之一。20145月,重症医学科开展CRRT枸橼酸抗凝技术,极大地延长了CRRT的滤器使用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而且使患者具有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此外还开展DPMAS(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这是一种血浆分离+胆红素吸附+血浆灌流+连续性血液净化杂合治疗技术,该技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肝炎,肝移植前后,肝性脑病,重症肝炎伴SIRS,肝衰竭引起的MODS,高胆红素血症,顽固性胆汁酸淤积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也标志着重症医学科在重症肝炎及肝衰竭治疗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012年,重症医学科开展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即PICCO监测技术,实现了休克患者的滴定式治疗。PICCO技术能有效地监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用于各种类型的休克患者,从而指导重危病人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使危重病人的容量和心功能评估与管理实现客观化、数据化、实时化。该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对危重患者的管理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提高了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坚持不懈的突破、高精设备的支持、细致入微的监护,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救治危重患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诊治范围涵盖了急性循环衰竭,各种因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溺水、电击伤复苏后的病人,重大手术后需要监测重要器官功能者,麻醉意外,重型复合性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各种类型休克,主要脏器移植后,严重感染,脓毒症休克,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急性神经系统损伤等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 

  争分夺秒,练就扎实抢救本领 

  日前,一名2岁的患儿,因为气管异物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紧急实行异物取出术,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转入时,患儿儿严重憋喘,口唇紫绀,因严重缺氧导致两次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后恢复。患儿病情危重,很快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谢颖光主任立即组织抢救,果断给予患儿行深静脉置管,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治疗期间患儿昏迷4天,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6天,在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全力治疗下,经过近两周时间的抢救,最终患儿康复出院。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很快,监护仪器的每一个异常跳动,都牵动着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神经。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们练就了一身硬本领。 

  以往,如有患者需要气管切开,重症医学科会联系耳鼻喉科的医生,在等待和转运过程中,患者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为此,谢颖光主任分批次让医生进行培训、学习,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此项技术适合于危重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重症医学科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持续改进,术前进行超声评估,手术过程中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明视下引导,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时间最快仅需7.5分钟。 

  现代重症超声技术被称为“医生之眼,看得见的听诊器”。为了给危重患者更强的生命支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重症超声,并且是山东省重症超声培训基地,多名医师也通过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认证。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动脉置管、超声引导下胸腹腔心包穿刺引流等,同时运用超声快速评估指导治疗,如呼吸困难与休克病因的快速超声评估流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流导向的超声评估流程……无疑都大大缩短了检查过程,为患者的抢救争取了时间。因它获救的病例比比皆是。 

  同时,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综合诊治方面独具特色,采用床旁血液滤过、血浆置换、早期肠内营养、监测腹腔压力、微创引流、中西医结合的重症胰腺炎方剂治疗等手段,治疗成功率高,死亡率显著下降。到疾病中后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将进入并发症期,这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周坏死组织感染,保守治疗效果差,需要外科干预治疗,否则死亡率极高。重症医学科联合超声介入科实施B超引导下感染灶微创引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感染在重症患者中发病率较高,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在疑难感染复杂病例上,治疗成功率高,死亡率显著下降。为提高感染性疾病诊治能力,谢颖光主任牵头成立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并担任组长。在MDT模式下,从明确感染严重程度、确定感染部位入手,逐层推进,提倡感染部位导向的精准抗感染治疗,并遵循抗菌药物的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优化药物应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细菌耐药防止毒副作用。 

  目前,重症医学科运用中西医结合应用于重症感染疾病的治疗,形成了重症肺炎方、重症胰腺炎方、中枢性高热方等成熟方剂,治疗效果较传统西医治疗有着独特优势,目前已延伸到治疗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肠源性感染。 

  作为抢救危重心脏病患者的一种重要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重症医学科也较早开始此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机械性并发症、高危心脏手术、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重大非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用药物难以纠正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高危PCI患者等。 

  区域辐射,提升基层医疗技术 

  医学是一门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时刻在进步,不断有新的成果诞生,用来造福人类,作为山东省区域医疗中心,让优质医疗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责无旁贷。 

  一周前,谢颖光接到郓城县人民医院的救助电话:一名患者情况危急,亟需进行会诊和技术支持。谢颖光主任立即赶赴郓城,经过紧急会诊后,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很快趋于稳定。 

  201712月份,济宁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鲁西南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成立大会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召开。会议由谢颖光主任主持,来自鲁西南重症医学代表近300人参加。 

  济宁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成立是为了进一步保证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为济宁市重症医学的发展提供质量监控和指导;鲁西南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建立合理有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同时,可以为成员单位提供贴近当地实际工作需要的有力支撑,促进鲁西南地区重症医学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医院支持下,目前重症医学科成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成立以来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权威专家,如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学专家陈佰义教授等,组织远程会诊,切实解决重症治疗中一系列的难题。同时,远程会诊中心也向下辐射县区,给县级医院重症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8年,被山东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授予“重症支气管镜培训基地”,是继卫生部临床药师抗感染药物专业培训基地、山东省重症超声培训基地、重症CRRT培训基地之后,又获得的第四个培训基地,目前成为山东省地市级医院重症医学科培训基地最多的医院。 

  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他们以精湛的技术、人文的关怀、个性化的服务,点燃了一盏又一盏希望的明灯,用光明和温暖谱写了一曲救重治危、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之歌。

    通讯员 胡安国 

    

责任编辑:靳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