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宁频道 > 健康 > 正文

济宁市一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患者: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

2019-01-22 16:0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济宁122日讯  成熟的ECMO(体外膜氧合)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生命支持手段,是衡量ICU水平的重要指标。前段时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成功完成医院首例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肺炎,标志着市一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又上新台阶。 

  大家总是谈重症监护室(ICU)色变,因为它收治的多半是危重病人,且病房与外界隔绝,家人只能在门外焦灼等待。ICU三个字母在人们心头罩上了一道神秘而又恐惧的阴影:或生或死,仿佛就在一道门之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屈峰解释道,随着技术的发展,ICU中病人的生存率很高,远远低于死亡风险预测的数值。因为在那扇门背后,是一支与时间赛跑的成熟团队。 

  屈峰主任说,来到重症监护室的病人,脏器功能基本上都能靠机器先支撑住,往后要怎么治好,就在于对每位危重病人病理生理的判断,而这就要靠血流动力学来评估。血流动力学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血流,器官才能闪烁出生命的光芒,危重病人血流的情况,无时无刻地报告着病因机制、治疗位点,医生能够据此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法。 

  “真的要看时间的,争分夺秒。比如说这个病人,血压不好,肺里感染,我需要第一时间把他的血压支撑住。一天能稳定住,六个小时能稳定住,三个小时能稳定住,病死率都是不一样的。”屈峰主任表示,PICCO(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仪器)实时反应的量化的数据,能够让医师们在某个点上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为每位患者提供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准确率。“我们的目标是最终减少这些体外的支撑。找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病症,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坚持的方向。不能仅限于指标不治本。” 

  病房中,两三名护士围着一名病人,双眼不离仪器上跳动的数据。不光病人家属在门外等待得心焦,医生也在门里围着病人焦头烂额。“通常情况下,盯一个重病人,一盯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一分钟怎么样,下一分钟怎么样,不断地在评估,不断地在调整。有的就特别顺畅,你看到了很重的病人一直往好的方向走,心里就特别高兴。”屈峰主任说到这里,难掩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可能一时半会还是没呼吸,没血压,但是你知道,可能很快就安全了。” 

  重症监护室采用轮班制,每天交接的过程非常长,下午五点就得到科里来,最长的时候两班医生要交接到八九点。因为这一过程很容易出问题,漏下了哪一关键信息,下一名值班人员又要重新看,容易耽搁患者病情。“监控室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延续,中间环节尽可能地减少,更由不得马虎。这离不开一个好的团队,而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 

  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利用三年的时间筹建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团队,引进技术型新员工,输送员工外出学习、参加知名体外膜肺氧合(ECMO)培训班,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让更多患者受益,除此之外,在规范化人工气道管理与超声引导治疗方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也有自己的独到优势。 

  “国际上能做的,我们都能做。至少是在技术层面上,我们能做到鲁西南领先水平,在国内也不落后。”屈峰主任最后表示,“我们准备将这个团队扩大到全院,为其他科室的医师普及相关操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讯员 胡安国

责任编辑:靳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