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以路为媒推动快递进村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2024-05-13 15:12:21 来源:邹城市委改革办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邹城市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构建内外连通、便捷高效交通物流网络作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工程,坚持市政府引导、镇村企协同、交邮快融合,构建市镇村三级农村邮政快递网络体系,实现“快递进村”全域覆盖、长效运行,打通了“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快速通道,促进了城乡经济循环,成功创建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

  以路为脉,畅通微循环、融入大格局,打造城乡一体交通网络

  强化外部快联,融入区域发展。坚持区域融合、扩大开放,统筹推进济枣高铁、邹济高速建设,构建“高铁高速+快速路”体系,高标准完成崇义路改造、金山大道北延等12条道路工程,形成“六横七纵”的市域干线公路网,加强与济宁市、曲阜市、滕州市等周边城市的快速连通,推进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和济宁都市区协同发展大框架。

  建好四好农村路,促进城乡衔接。高标准编制《美丽儒风农村路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改革,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实现公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双网全面融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行政村、延伸自然村、连接乡村旅游点的路网体系,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2758公里、列养率100%、好路率90%以上。

  硬化通户道路,改善出行条件。将通户道路硬化与美化绿化、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以“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为目标,按照“保持田园风光、突出特色文化”主题,采取“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多渠道筹资方式,持续推进“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三通工程建设,实现户户硬化路全覆盖,打通了农村户前最后“一米路”。

图片

  以路兴业,融合客货邮、统筹布站点,构建全域覆盖快递体系

  坚持共享“思路”,合理布局站点。统筹考虑各镇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等因素,根据实际需求,镇级层面,采取利用现有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协调外部资源等方式,建设改造13个集快递收发、公交客运、货运配载、交通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快递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层面,利用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室、商店等场所,叠加快递服务功能,建设村级快递服务站540个,农村物流覆盖率达到100%。

  共用配送“线路”,加速快递进村。充分考虑交通便利性、发展空间等重要因素,市级层面,投资建设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快递物流园区,引导“三通一达”、百世、天天6家快递企业全部入驻;镇级层面,采取“一家专营、多家合作、平行经营”等方式,共同进驻镇级快递公共服务中心,共享快递分拨和配送信息,实现集中经营、统一分拨、共同配送,有效解决快递企业漂移生存、分散经营拉高成本的现实问题,推动快递行业融合发展。

  利用现有“通路”,推动降本增效。探索构建“客货邮深度融合,公交收派全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城乡公交人、车、站、线路优势,组建30人的“快递进村”专业运输队伍,购置26台新能源物流车,对城乡公交能够入村的主线路,公交车直接带件进村,对偏远村庄、人口多、快件量大的行政村,使用新能源物流车集中配送,每年可承运快件达1000万件、营业收入增加近150万元,农村快递收发时效提升40%、运输成本降低30%,实现快递配送降本、公交公司增效的双赢。

图片

  以路惠民,提供好服务、带动新发展,打造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

  助推产业孵化,增强镇域发展动力。发挥“快递进村”孵化产业、带动就业作用,大力推进农村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施“快递+电商”孵化工程,打造“邹城市山货电商产业带”,依托鲁南电商产业园、琳达电商培训学院、优秀企业讲课等多形式,培训电商人员近500人次,带动就业4700人,为镇域经济良性发展注入新动力。

  助推农产品进城,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农村邮政快递与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资配送中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形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便捷服务链,畅通了“农产品进城”的渠道,助推邹城特色农业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2022年,以“蔬果脆”项目为引领的深加工农产品网上销售快递发单量达1100余万件,带动农业产值近4.2亿元,被国家邮政局授予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

  助推服务升级,共享惠民政策红利。出台《“快递进村”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从规范管理、运行扶助、强化监管等多个维度优化快递进村服务,市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快递进村”专项补助资金,镇财政每月给予镇级中心不少于300元、各村站不少于100元的基础补助,对农产品予以每件0.1元的上行补贴,并将村站纳入公益岗服务范畴,保障农村邮政快递长效运行。

图片


责任编辑:徐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