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化引领,梯次推进提升——济宁市曲阜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曲阜路径”

2024-06-24 16:34: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6月24日讯(记者 谢学刚 李莫然)6月24日,济宁市“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曲阜专场)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济宁市曲阜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措施成效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近年来,济宁市曲阜市坚决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3588”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优势,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积极探索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曲阜路径”。相继荣获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全国乡村治理试点市、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市、全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全省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等国家级、省级荣誉20余项,并分别在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培训班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1.高点定位、全域布局,下好整体谋划“先手棋”。

  创新高效推进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组建乡村振兴指挥部,下设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专班,由相关市领导担任组长,形成“1(指挥部)+5(工作专班)”的组织体系。纵向上,将镇街作为乡村振兴攻势主战场、主阵地,开通镇街“直通车”,搭建共议共商的决策推进平台,做到重大事项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动。横向上,市乡村振兴指挥部牵头统筹协调,抽调专人设置5个工作组,负责乡村“五大振兴”的任务领域,建立各部门之间直接对话机制,有效打破部门壁垒。

  谋划全域建设布局。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区、尼山圣水湖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创建为引领,发挥区域产业经济、人文地理等相对优势,聚力打造南部文化两创、北部文化国际慢城、西部湿地生态文明、东部党建引领共富联盟“四大片区”,形成全域乡村振兴新格局。其中,南部文化两创振兴片区立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定位,发挥尼山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放大尼山圣境百亿产业项目带动效应,发展200多家民宿、30多家文创公司,走出了文化浸润乡村、文化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径。石门山慢城示范片区突出“石门慢城党建共富联合体”,成功获评第三批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明确梯次推进目标。编制《曲阜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年行动方案》,将方案目标化、责任化、具体化,建立完善工作台账。根据各镇街资源禀赋和村庄基础等条件进行ABC分类,C类片区递进为B类片区,B类片区递进为A类片区,A类片区递进为省级片区,2023—2025年计划创建示范片区22个(2023年创建三类片区11个、2024年创建6个、2025年创建5个),实施项目207个,辐射带动村庄220个。

 2.聚焦重点、突出特色,下好一体推进“关键棋”。

  抓产业引领,培育产业升级新动能。紧紧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做大做强“粮油玉米、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中药材、预制菜、畜牧水产、冷链物流、文化旅游”八大产业链。尼山镇圣水湖片区培育壮大民宿、物业、文创和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直接带动就业760多人,片区村均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其中3个村超过50万元。石门山镇康旅慢城片区探索党组织引领共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和青年人创业实践三条乡村振兴路径,实现示范片区产业蓬勃发展,联农带富作用明显增强,2023年片区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防山镇党建引领“一块田”片区开展“集体耕种一块田”改革,将细碎化“小块田”,化零为整,变成成方连片的大块田,打造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经营新模式,共流转土地5500多亩,增加土地种植面积420亩,带动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营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土地经营新路径。小雪街道联村共富片区打造村级“共富联盟”平台,片区内8个村组建共富联盟,2023年建设“亦乐田园”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开园两个月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  

  抓乡村善治,展现乡风文明新气象。围绕美德培育和信用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两创”美德健康生活示范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让“人人彬彬有礼、户户和和美美、处处干干净净”蔚然成风。 “春节礼仪”经验做法获中宣部《宣传工作》推广,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婚俗改革试点。

  3.完善政策、强化保障,下好合力共促“制胜棋”。

  筑牢基层党建新堡垒。坚持党建引领固根基,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政者,正也”的积极因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为政爱民、为政以德,培训村“两委”成员1700余人。围绕推进组织振兴和村集体增收,在全省率先成立共富公司,培育共富车间、共富农场等37个,带动106个村庄增收770万元,争取“万村共富”扶持名额13个,全市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71%。

  打造多元主体参与新格局。党组织带农,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160余个合作社吸收2000余名村民务工。新型主体联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在带动散户、组织大户、对接企业、链接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社会主体助农,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等模式,全托管面积达到10万亩,服务小农户7.6万户。

  培育人才引育留用新平台。坚持“选贤任能”的儒家人才观,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以创办企业、集体组团、知识技术入股等方式合伙,引导各方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招募合伙人8人,带动就业733人。深化与4所驻曲高校合作,建设大学生创客基地,与山东省农科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8个。

  另外,发布人还就济宁市曲阜市在示范片区实现集体增收方面的经验做法,济宁市曲阜市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的成效以及曲阜市在肉牛全产业链打造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徐景春
新闻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引领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