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抓牢粮食安全 探索构建“五好措施”济宁路径

2024-08-08 16:01:05 来源:济宁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济宁市以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把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锚定提质增产高效目标,压实领导责任、属地责任、行业责任三方责任,夯实整好田、育好种、养好苗、服好务、收好粮“五好措施”,为“齐鲁粮仓”仓满廪实贡献济宁力量。

  整好每一方田,推进高标田建设改造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升改造,全面“建好、管好、种好”高标准农田。坚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四个原则,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项内容,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优化农机作业条件,提高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681.7万亩,打牢良田沃土基础。2022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质量保障和管护制度,市县累计投入3325万元,率先全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实现了资产移交、管护责任、管护主体、质量保险“四位一体”闭环管理措施,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同时,狠抓耕地质量提升,实施三年一轮大犁深翻25—30厘米,构建健康耕层,提高土壤保肥保墒能力。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措施,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已达到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耕地产能不断提升。

  育好每一粒种,做好“育繁推”文章

  紧紧抓住种子这一“要害”,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立足济宁种业优势,做好“育繁推”三篇文章。实现“育”有坚实基础,济宁市农作物育种整体水平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全市现有低温种质资源库4处,储存种质资源8.2万份。23家种子企业探索建立“研究院+育种中心+试验站”模式,着力破解种业“卡脖子”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成效显著,已通过国家、省审定(登记)的农作物品种374个,仅大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就有117个,居全省第1位。推动“繁”有雄厚实力,济宁市规模以上种子持证企业79家,全国种业头部企业前20强中,济宁市1家。国家级制种大县与省级区域性良繁基地,总数量(9个)居全省首位,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以上,良种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做到“推”有广阔市场,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立足市场、整合资源,引导品种研发方向与高产高效生产需求相匹配,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推广,组建“栽培专家+推广人员”服务队送技术到户,充分发挥了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济宁豆种畅销山东、河北、河南等10多个省份,覆盖黄淮海区域的75%、长江中下游区域的70%,为国家粮食生产用种安全贡献了济宁力量。

  养好每一棵苗,抓好关键技术推广

  普及推广“良种包衣增抗性、精细机播提密度、运筹肥水促生长、科学调控助丰产、绿色控害减损失”关键技术。分作物研究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轻简型生产技术模式,推进单产提升,如:玉米推广应用密植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种植密度提高30%以上,亩产可提高150公斤以上;大豆推广应用“4321”(四密、三肥三水、两控、一高)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出苗率提高10%以上,亩产较普通栽培方式可提高15%以上。实行一播全苗,播种前选用病虫兼防的复配型药剂进行良种包衣,播种时选用高性能气力式播种机将基肥同时深施,依托北斗卫星导航辅助系统,实现了直线播种、播深一致、行株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在“七分种”上下足功夫。推行管理壮苗,坚持人工田间普查与智能监测系统有机结合,对田间病虫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科学预测预报,及时进行精准防治、综合防治、绿色防治。整合涉农资金,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全覆盖实施,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开展科技护苗,充分发挥市县乡村“三级帮包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作用,组织全市3000余名农技人员扎实开展蹲点包片、巡回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开展主推技术示范,加快熟化优化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关键技术的到位率和覆盖率,科学预判、科学指导,着力抓好防灾减灾与专项防治。

  做好每一项服务,打造济时雨农服品牌

  将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难题,带动小农户积极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有效举措,累计争取资金2.4亿元,补贴服务面积280万亩,培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000余个,粮食作物托管服务面积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亩均增产30—80公斤。2023年出台了《济宁市开展“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村联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统一打造“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品牌。同时,以农业生产多环节托管为重点,以农业生产全程托管为突破点,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田保姆”服务,建立了12家“济时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力打造“半小时”农业社会化服务圈。此外,抓好汶上县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等服务模式,建设“汶农服”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2023年小麦测产亩均达1300余斤,玉米2108.8斤,分别比普通农户亩增180斤和420斤。

  收好每一粒粮,确保颗粒归仓

  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主力军作用,优化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优机优补,有力确保了粮食作物及时快速收获。2020年以来累计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7.44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6.6万台(套),受益4.4万户。至2023年底,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2%;农业机械总动力1065.6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五。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全市组建176个应急作业队,做好包保干部与村、合作社与农户、机械与地块“三个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提高机收效率,确保颗粒归仓。成立57个技术服务小组,开展现场技术服务,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机手作业技能培训,努力减少作业损失,小麦、玉米机损率分别降至1.17%、3%以下,低于国家标准0.83、0.5个百分点,相当于年增产小麦1900余万公斤、玉米900余万公斤。

责任编辑:徐景春
新闻关键词:技术推广济宁服务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