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坚持“四个创新” 全方位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2024-08-08 15:59:59 来源:济宁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济宁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推进检验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创新,在全国第一家注册并打造了“阳光特检”服务品牌,年均检验特种设备7万余台,消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4200余处,为全市特种设备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全方位技术支撑。

  创新打造精准服务新模式

  科学创新服务模式,由被动等待企业上门报检,变主动对接服务对象,推出微信、邮箱、上门服务等报检新方式,统筹考虑企业停产检修、设备停机等紧急情况,开展预约检验服务,根据企业需求灵活安排检验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以“检验项目负责制、检验服务一费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新模式,对设备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实行签约服务。近三年来,通过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建立绿色通道、集中检验会战等方式,为全市200余家重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检验与技术服务。深入“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困难和需求,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寻找检验工作和服务企业发展的结合点,扎实做好助企攀登。积极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主动对接雄商高铁、济宁大安机场、方特复兴之路等重点项目,按企业需求提供特种设备检验和安全技术服务,以精准服务助力项目建设。

  创新拓展“一带一路”检验业务

  针对济宁市企业跨地区施工、跨境投资建厂使用的特种设备异地检验难问题,科学定制检验计划和服务方案,派出精干技术人员80余人次,主动提供跟踪检验服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来,赴新疆、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偏远施工现场检验300余台大型起重机械,为全市在老挝等国家投资经营的企业检验锅炉等各类特种设备100余台套,为全省第1家实施跨国检验的地市级检验机构。积极探索尝试“云检验”服务模式,对确实无法到达现场的检验项目,在满足检规要求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展线上检验和安全评价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检验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后顾之忧。

  创新开展公益性检验及技术服务

  创新开展公益性检验检测、安全评估、科普宣传等活动,持续将全市重点工程、医院、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学校、供热等社会服务机构的特种设备纳入公益性检验和技术服务范围,积极引领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社会共治。组织搭建电站锅炉、电梯、煤化工装备等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技术协作服务平台,促进技术协作和交流,助推技术进步。在全国首创典型检验案例公报制度,针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和风险,及时进行总结并形成典型检验案例,警示提醒公众和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提高安全意识。投资1600余万元,建成了集特种设备安全体验、知识普及、事故警示教育、作业人员能力提升及考试等功能为一体的山东省第一家专注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的科普展馆,2023年2月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并被省市场监管局推荐申报创建市场监管总局科普基地,打造了特种设备科普宣传“济宁体验”新模式。

  创新塑造“阳光特检”服务品牌

  实施“阳光特检”工程,按照“放管服”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业务大厅服务功能和各项便民举措,建立绿色服务通道,推出检验容缺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行“互联网+服务”,进一步完善检验管理系统、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从报检到领取报告“全程网办”,真正做到让用户“零跑腿”。推行用户定期回访制度,及时向服务对象发放《客户意见征询表》以及《工作人员执业行为规范情况调查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强化执纪问责,定期开展规范工作人员执业行为明察暗访,加大对涉企服务各项工作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和持续提升。

责任编辑:徐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