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区“三位一体”做强博物馆生态

2024-07-23 17:19:40 来源:济宁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年来,兖州区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坚持“三位一体”,多维度激活县域文博机构,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博物馆生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验做法获国家文物局工作简报刊发推广。

  “三聚焦”强化县级主馆,立生态之基

  推动县域主馆服务体验更充实、价值阐释更深入,做好县域博物馆生态的“顶梁柱”。

  一是聚焦形式创新,提升展陈质量。兖州区博物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馆藏文物9095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件。通过系统整理、科学分类,向社会公众常年开放文物精品厅、文明曙光厅、天下第一剑厅等7个常设展厅,陈列1000余件精品文物,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通过挖掘资源、整合要素,推出了“文化收藏展”“优秀书画作品展”“剪纸艺术作品展”“人文摄影展”等受众群体广、互动参与强、共情程度深的系列特色展览,打造接地气且有内涵的“邻家博物馆”,拉近公共场馆与游客的距离。创新开设文物“大篷车”,让搭载数字多媒体设备的“流动博物馆”常态化走进校园、社区、乡村、景区等,提供“鲜活可触”的文化体验,打通文物同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年均开展巡展活动10余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上半年已开展巡展活动7次。

  二是聚焦技术革新,打破空间隔阂。坚持向科技要方法,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2023年投资110余万建成了互动魔墙和云导览系统,让游客能够通过互动界面亲手缩放、旋转、平移文物3D影像,查看更多高清局部细节,将展柜中的文物鲜活呈现在眼前。在全市率先开通视频号,创新制作“二十四节气海报”“老照片”“兖博文物听我说”等系列短视频,拍摄《兖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专题视频,并开设线上直播节目,吸粉近10万人。

  三是聚焦服务贴心,讲好兖州故事。作为山东省社科教育基地、济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兖州区博物馆将社教活动作为“规定动作”,每年举办社教活动50余场次。同时,持续开展“小志愿者讲文物故事”特色服务,采用“申请、选拔、培训、不定期讲解”的形式,让广大少年儿童当导游、唱主角。截至目前,已选拔培训小志愿者讲解员200余名,参与讲解超过400场。

  “三提升”优化非国有博物馆,展生态之面

  推动非国有博物馆领域更多元、机制更灵活,做好县域博物馆生态特色“延展面”。

  一是提升政策扶持指导水平。将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和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按照“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的建设思路,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全程指导。在申报创建过程中,组织专家对创建单位进行“一对一”指导与服务,从博物馆场馆、陈展、藏品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为高质量建设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技术保障。同时,鼓励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建立帮扶关系,采取“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利用国有博物馆人才、技术、管理的优势,对非国有博物馆进行帮扶指导,全面提升其办馆质量和水平。

  二是提升日常监督管理能力。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建立健全藏品总账、分账及每件藏品的档案,开展藏品备案工作。对非国有博物馆定期开展执法巡查和安全生产检查,确保其依法自我管理、科学运行并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

  三是提升社会服务品质。鼓励非国有博物馆结合各自特色,主动挖掘、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教育、旅游、文化体验等项目,增强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润美中医药博物馆推出的国医研学游、健康体检、药膳品尝等服务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兴达酒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兖州及周边中小学研学游的重要基地,推出的“与诗仙共话听九州传奇”等主题活动广受好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传承效益“三丰收”。

  “三共创”激活乡村博物馆,聚生态之能

  推动乡村博物馆更接地气、更蓄温情,做好县域博物馆生态的百姓情感“聚能环”。

  一是共创“乡土味”,留住乡愁记忆。引导小孟梁家村、大安镇东葛村、漕河镇管口村、新驿镇东一村等兖州传统老村落,依托丰富的历史文物、民间艺术、乡情村史、家规家训等资源,建立各具特色的地名历史文化馆、知青馆、中药文化馆、唢呐艺术馆、民俗馆等乡村博物馆,让老物件“说话”,以旧时光温暖人心,通过对地域文化发掘、乡村精神提炼和重塑,留住乡味乡愁,讲好乡村故事。截至目前,兖州区已建成乡村博物馆27处,展出藏品2300余件。

  二是共创“同心圆”,激发价值认同。在乡村博物馆建设中,大力倡导村民参与共建、参与运营,共享文化成果,共护乡土根基和灵魂。引导鼓励各镇街、村居整合资源要素,盘活闲置厂房、宅基地、空闲院落、边角地房屋等,建设一批“乡村寻根”主题乡村博物馆,在乡村博物馆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村民不仅参与了藏品的征集、捐赠等过程,还时常参与到博物馆的各类活动和服务中,为乡村博物馆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

  三是共创“共富经”,收获文旅效益。乡村博物馆的建设,为乡村打造了既带有乡土味又具有较高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有助于留住乡村文化的根,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吸引更多人参观打卡,走出一条“博物馆+旅游”的新路子。付家楼村在其乡村博物馆周边,配套建设800米“国潮文化一条街”彩绘墙,成立山东省首家村级“非遗曲艺小剧场”,年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带动消费200万元,实现了从乡土农村到文旅景区的升级转变。

责任编辑:徐景春
新闻关键词:兖州文物乡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