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品牌建设】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以提升护理品质,“手”护术中安全
鲁网5月17日讯 手术室是对团队合作性要求极高的科室,所有工作都是环环相扣。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品质,给手术患者提供温暖、舒适、安全、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服务,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勤于思考促发展,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实践将管理做精、做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手术室优质护理建设。
创建外科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手术室运行效率最大化。在设备物资资源上,手术室初步实现了外科腔镜系统的“共享”。即指在原本相对固定的各专科腔镜设备管理的基础上,在手术室调配下使用其它科室空闲的腔镜设备,达到资源不浪费、不空闲、提高手术周转效率的目的。
为加快手术效率,手术室规范了器械摆台,标准化的器械传递使手术室护士在术中更能高度集中、密切配台;外科医生则在紧凑又安全的衔接过程中争分夺秒,确保每一台手术的安全快捷顺利进行。 针对手术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前焦虑和哭闹,尤其和父母分离困难的情况,手术室护理团队推出“无哭声手术室”行动计划,进一步实现“家属定心、患儿安心”的目标。通过配备儿童玩具车,给患儿营造一个在安全舒适轻松的环境下“开车”进入手术室,极大缓解了孩子们的焦虑和不适。在增加了护患之间彼此信任感的同时,对于医务人员实施麻醉与各项操作也更加容易。 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队伍,手术室通过培训、研讨、比赛的形式,不断将护士基础操作规范化、同质化、科学化。比赛过程不仅考察护士们对基础操作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考察对手术器械使用的熟练程度,并对其手术配合过程的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手术室还自制二维码扫描设备动态管理,将仪器设备名称、型号、仪器结构、相应按键中文注解、规范的操作流程、附件器械用途、维护保养、负责人信息等全面整理纳入二维码中,达到有效质控,保障后续使用中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行。 不懈的专研创新和强化专业技能,只为守护生命。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将努力发掘服务新途径、新思路,真正从患者安全角度及专科发展需求考虑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护理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通讯员 朱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