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济宁频道 > 文化 > 正文

散文作品欣赏:父亲留给我的那木箱

2023-06-30 15:57:16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父亲已离开我们16个年头了。但我时常想念父亲,尤其是看到父亲留给我的一个长80厘米、宽和高35厘米的裸木箱子时,过往的一切像电影似的-幕幕在眼前掠过,不自觉地眼泪就流出了眼窝。

  1978年10月,我从一方穷村瘦土迈进济宁商校。1980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饭店当了一名厨师。领导看我是外地人,特开了“绿色通道”,照顾了一间8平方米单位闲置的小南屋作栖身之地。感激之余,我望着阴暗潮湿、墙破窗露的小屋,身处生活窘迫中的我,一股热血青年的激情撞击了胸怀,要以知识改变命运的豪情壮志如春雷般轰击着我的每条神经,树立了考大学的目标!

  在济宁药材站工作的父亲得知我的志向后,给我送来了一个废弃的盛药的木箱子,并语重心长地说:“儿呀,这个屋子小放不了书桌,但愿这个木箱,既是你的学习工具又是你的奋斗动力吧!”接过木箱,我激动万分,如获至宝。木箱是由八九块木板用钉子钉在一起的,虽没用油漆,但表面还是平整的。工作之余,伏在木箱上奋笔疾书,汲取着书籍中的营养,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哪顾得上夏日酷暑炎炎、蚊叮虫咬,冬夜北风呼啸、冷若冰窑。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山东电视大学济宁分校,半脱产学习,半天上课,作业全靠业余时间去做。在这一斗之室内,在这粗糙的木箱上,完成了三年的电大必修和选修课作业,顺利地拿到了电大专科毕业证书。1986年我调到济宁汽车运输公司经理办公室做文秘工作,在城东郊租了一间半房屋,又将这木箱带去了。工作业余时间,这木箱派上了用场,加班整理文字材料,编写工作简报,写新闻稿件都是在这小小的木箱上面完成的。

  我逐渐爱上了新闻写作,俯身在这小小木箱上面,常常“三更灯光五更鸡”,苦思笔耕,一篇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中国交通报》《大众日报》《济宁日报》等新闻媒体聘我为特约记者或通讯员。稿件发表的多了,荣誉也多了,一大摞红证书大都记载着写新闻的时光。但每次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我都习惯性的在父亲给我的木箱上书写和思索,思路就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小小木箱伴我成长,伴我走向辉煌。1990年市交通局从全市交通系统选调一名文秘人员,我有幸被选中。半年后单位分给我二室一厅的楼房。房子宽敞了,我购置了家具,有了写字台,木箱只起到了藏书的作用。但木箱一直激励着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2009年5月我被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济宁市第八届劳动模范”。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2010年我购买了一套146平方米的高层商品楼。当我搬着木箱进屋时,三弟家的小侄子闪着幼稚的目光说:“伯伯这个箱子这么丑,扔了吧,太丢人了!”我慈祥的抚摸着孩子的头,微笑着说:“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它是个宝贝了。”

  我已退休在北京享受起带孙子的天伦之乐。但每次回到故乡济宁,看到不知何时被磨的圆润光亮的木箱时,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父亲留给我的木箱虽简,它却是父辈的期望和关切,给了我最坚强、最真诚、最原始的情愫。它如印记,烙在身上,更烙在心上。    (作者  张建华)

责任编辑:王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