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打造“济时救”救助品牌

2023-10-13 18:08:3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0月13日讯 近年来,济宁市围绕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聚焦救助方式单一、救助资源分散、救助时效性不强等短板弱项,自2021年起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新模式,被省政府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被民政部及省民政厅官网、学习强国等推广报道。2022年,立足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参与单位的良好基础,将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与争创综合改革实验区相结合,在优化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涵、畅通救助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济时救”品牌“升级版”,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和优秀创新案例。2023年,将救助扩围增效与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有机结合,顺利实现低保等救助工作扩围提质增效,成功打造县级子品牌矩阵,3个县级救助品牌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其中曲阜“诚信救助”品牌获评全国优秀创新实践案例并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发言,“济时救”救助品牌获评全省政府办公系统优秀调研成果,3个县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数量居全省第1)。

  实施联动救助,打造系统综合的救助格局。一是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建设。连续两年提报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建立即时救助机制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32个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助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14个部门为成员的“济时救”工作专班,建立重点工作线推进调度制度。二是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容错免责制度,市级及所有县(市、区)均已联合纪检监察等部门出台社会救助领域容错纠错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建制全覆盖,其中市级明确20类容错情形、居全省第1,县级民政部门全部联合纪检监察及组织部门等出台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分为收入型和支出型两种类型,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1.5倍扩大至2倍,放宽车辆、财产等限定条件。联合部门印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一事一议”制度的通知》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文件。联合市人社、医保、住建、发改等部门出台就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专项救助政策。三是部门联动开展宣传宣讲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印发《济宁市社会救助帮扶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组建市、县、乡、村宣讲团成员5000余人,开展政策成效宣传宣讲活动,今年1-9月宣讲10574次、覆盖110万人次。连续两年编制《“济时救”部门联动救助政策宣传手册》,涵盖14个部门36项救助政策,联合11个部门开设13期救助政策大讲堂。制作、推广“济时救・码上服务”二维码,实现救助政策“码”上看、救助对象“码”上查、救助申请“码”上办,做到村(居)宣传全覆盖。

  推行多元救助,拓展丰富多样的救助模式。一是完善主动监测救助模式。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每年定期与市残联、医保、乡村振兴等13个部门对接,比对群众信息40余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做到主动发现、应保尽保。目前保障低保对象15.1万人、居全省第3、超去年12月668人,保障特困人员3.9万人、居全省第2、超去年12月326人,实施临时救助21853人次、居全省第2、超去年12月1704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口1.1万人、超去年12月1262人。二是拓展服务类救助模式。联合部门印发《关于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通知》,年花费12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上门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多元化照护服务,同时监测上报照料护理人开展照护情况,直接惠及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通过系统平台监测、服务照片上传、县乡民政工作人员回访等多种方式,加强第三方照护服务质量监管。三是打造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模式。印发《关于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其中市级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县级慈善组织设立12个慈善救急难项目,年投入340余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较重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在35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532万元,目前已支出70.3万元,受益群众达1858人次。

  实行高效救助,畅通智慧快捷的救助渠道。一是推行快速响应救助。实施临时救助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容缺办理,对急难情况24小时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2小时先行救助。今年以来实施临时救助21853人次,居全省第2,发放救助金2237万元。推行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待遇“静默认证”,对符合特困人员条件的低保对象,经本人同意直接进入公示确认流程;对符合低保或特困人员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经户主同意后直接进入审核确认流程。建立“一事一议”制度,对于超出政策规定条件但确实存在特殊困难的群众,通过召开议事协商会议,及时纳入救助范围。二是优化信息核对机制。升级我市自主开发的低保、特困人员自动比对预警系统,建立闭环核对机制,实现在保对象死亡及车辆、房产等10项主要家庭经济状况每月月初自动比对、预警提示、调查停保等闭环管理,被省民政厅作为社会救助“一招鲜”经验纳入全省社会救助通报。助力打造全省“核对域”,实现省、市核对平台上下贯通,与省级15个部门43项数据源信息共享,由市域核对升级为全省核对。今年以来开展核对824批次、188万人次,做到“凡进必核”“在保必核”。三是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印发《关于全面规范应用社会救助行政文书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制定完备的社会救助系列文书,包含5大类救助业务、11项业务流程、51个具体文书,涵盖救助业务办理全流程,将救助申请与诚信告知、诚信承诺文书“三合一”,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被省民政厅发文转发全省学习,获评2023年度全省社会救助优秀创新案例。主动对接市人社局联合印发文件,增设2000个用于民政救助服务的城乡公益性岗位,夯实救助工作网络。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基层救助服务窗口示范创建评选活动,指导基层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打造规范化的救助服务窗口,以点带面,提升窗口服务质效。

  

责任编辑:王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