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3-05-08 17:44: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5月8日讯 (记者 王平 实习记者 李靖)5月8日,济宁市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济宁市工信局坚定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聚力制造强市,发力助企攀登,聚焦运行提质、技改提效、数字提升等重点任务,奋力“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省平均(5.9%)5.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3%)8.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171个技改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入库数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以全国6个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实现了“开门好”“开门红”。

  工业运行稳中有进。精细算账挖潜力。指导各县市区逐月逐季制定攻坚方案,真正找准算清增长账、缺口账,将增长点落实到具体项目、每家企业。同时市县两级组成督导组,常态化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对表对账抓好指导帮扶,确保任务目标不欠账。实时监测保运行。更新完善工业日用电监测系统,监测面涵盖规上工业企业、攀登企业、“双80”企业及用电大户四类企业,数量由去年的1000家扩增到2035家,完善了日监测、周快报、月分析机制,及时发现生产异常的企业,靠上解决企业问题,保障企业平稳运行。同时注重加强对企业物流运输、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用工用能、贷款融资等情况的监测,精准研判工业运行态势,及时掌握工业运行中的突发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早研究应对。精准施策解难题。为摸清全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真实现状,4月份问卷调查1992家企业,深入分析研判企业生产经营中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一业一策、一企一案制定企稳回升措施,并抓好落实。着力解决企业问题诉求。今年以来,解决327家攀登企业的607项诉求,把稳增长任务物化到工业行业和企业运行全过程,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工业技改扩量增速。精心谋划项目。实施了第一批1096个新上和技改项目,总投资3202.96亿元;其中攀登企业项目733个,总投资2241.4亿元。强化技改导向。全面梳理、评估论证首批实施的641个技改项目,争取171个入选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为享受省政策支持创造了先决条件和较大空间。台账推进建设。建立项目建设月调度台账,成立4个督导组,对所有县市区一季度拟开工、拟竣工项目进行实地督导,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50.6亿元,同比增长9.6%。开工项目841个、竣工投产155个,完成投资194.64亿元,其中攀登企业开工557个、竣工81个,完成投资132.29亿元,形成了增长新潜力。

  企业培育挖潜提质。着力构建梯次培育方阵。制定印发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优质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分类建立企业培育库,优选1150家企业入库培育、动态管理。倾力惠企政策解读培训。举办工信领域惠企政策宣讲培训会,对国家、省市出台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装备制造、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惠企政策及各类认定进行深度解读。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开展优质企业培育辅导专题活动13场,惠及企业1200余家。全力助推优质企业成长。273家企业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5位;373家企业入选山东省2023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数量居全省第5位,更多优质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数字经济聚势赋能。持续发力新基建。印发《济宁市2023年“5G网络深度覆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制定5G基站第一批建设清单,截至4月20日,已建成开通484个,完成率83.30%。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研究制定《济宁市制造业数字赋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征求有关部门意见;231家工业企业完成了数字化改造,93家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74家数字化改造需求企业与服务商开展对接活动。提质创优增动力。通过深入研究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申报政策及指标体系,分析研判济宁市在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社区电商等新型信息消费领域的优势,差异化精准定位,不遗余力协调争取,在去年创成全国千兆城市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争取1家园区获评山东省软件名园,31个项目纳入山东省大数据“三优两重”项目名单,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3位。

  下一步,济宁市工信局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锐气,秉承“工于事、信于行”的干事理念,扛牢责任、扎实苦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

  另外,发布人就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出哪些特征,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工业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以及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动技改工作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王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