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度观济宁”系列报道之一|济宁的深度:运河之都崛起的实干逻辑

2022-02-26 07:38:00 来源:凤凰网山东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2月26日讯 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给济宁这座久负盛名的城市增添了温润丰富的水岸肌理。 

  运河,不仅是济宁文明的标识,更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 

  2021年前三季度,济宁港成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作为内河港口的济宁,已成功超越多个沿海城市,港口吞吐量跃居全省第5位,内河航运第1位。 

  一条运河,加码了济宁跨越发展的深度,拓宽了争先进位的广度。 

  然而,内河航运的突破只是济宁实体经济全面推进的一个切面。以“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济宁全力突破制造强市,加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021年,济宁GDP首破5千亿整数关口,济宁全力冲刺。 

  217,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提出,跨入全省发展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的发展目标。 

  早春时节的孔孟之乡,已然春意渐浓,生机勃勃。 

  运河之都涅槃 

  为何偏偏是济宁?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催生了济宁数百年的繁荣,并将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巅峰,济宁被世人誉为江北苏州 

  辉煌与高光,载入史册,成为过往。新时代,这条千年之河又将如何更好服务时代,并带动当地经济实现新突破? 

  不做表面文章,保护、利用、开发大运河,济宁以实干作为第一要务。 

  近年来,济宁持续放大黄金水道优势,组建了济宁港航集团,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内河航运体系,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2021年前三季度,济宁港成为山东吞吐量最大的内河航运港,超越省内多个海港。 

  消息发布之后,外界一片惊愕之声。运河如何在济宁实现了新生?众多沿河城市,为何胜出的偏偏是济宁? 

  因河而兴,弃河必衰。历史上的济宁,就曾作为运河河道总署,这份底蕴成为济宁拥河发展的底气。 

  凤凰网山东仔细梳理后发现,作为城市特色,济宁一直注重挖掘运河文化,抢抓机遇,特别注重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不遗余力做大做强内河航运。 

  港航产业的探索实践,让济宁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有了崛起的新增长极。 

  早在20205月,济宁港航发展集团挂牌成立,拉开了济宁港航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一年半的时间里,济宁整合全市优质港口资源3家,形成货物吞吐能力3300万吨/年;江北最大的内河港口梁山港建成通航,单日吞吐量突破4万吨;全国最大的钢结构储煤棚建成投用;组建全市第一支LNG新能源车船队,开辟省内外货运航线8条;两个项目列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济宁港武汉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 

  一系列的成绩,印证着济宁做大做强运河的决心和信心,同样昭示了一个产业的广阔空间和未来前景。 

  事实上,对于运河的开发,济宁谋势而定,可谓用尽全力下一盘很大的棋 

  按照以港促产、港产融合、港城协调、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济宁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规划建设主城港区、梁山港区、微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依托港口功能,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贸易及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运河物流特色核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筑运河物流产业带。 

  这是一个长远而又振奋人心的蓝图。按照这一部署,济宁赶超的步伐势必进一步加快。 

  由河而兴,向河而行,一条河,开拓了济宁发展的思路,加码了济宁发展的深度,让这座城市在高质量的航道中奋力起航。 

  突破制造业强市战略 

  济宁为什么行? 

  济宁内河航运的破题,是济宁实体经济接连突破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相比于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济宁的优势并不突出。特别是在省内城市加速赶超的当下,济宁如何争先进位,争做鲁南经济圈的排头兵,并尽快迈入全省第一方阵,一度考验着济宁决策者的智慧和胆识。 

  为此,济宁心无旁骛做强制造业。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表示,制造业是济宁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强力突破制造业强市,推动全市产业底色得到根本重塑。 

  于是,外界看到,济宁市针对6大产业集群、30个核心产业链,制定“231”产业集群产业链图谱、人才开发路线图、技术开发路线图,实现重点产业串珠成链,产业集群提质增量。 

  目前,济宁市已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按照制造强市突破战略,未来五年,济宁市将积极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医药4500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资源型城市动能转换新标杆。 

  全面突破之下,是一系列成绩的取得。 

  2021年,济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13.1%,居全省第4位。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781.9亿元,在库技改项目1042个,46个纳入全省2021年优选导向目录,24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总量居全省第一。 

  2021年,济宁地区生产总值为5070亿元、同比增长8.5%,历史性突破5000亿元大关。 

  这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4%、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 

  令人关注的还有,济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3%,高于全省10.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0.2%,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6.3%、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 

  可以这样理解,在做大做强制造业思路的推动下,济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息技术产业得到培养,济宁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锻造,这为济宁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实干奋力争先 

  济宁为什么能? 

  建功新时代,需要有创新意识,更需要实干精神。 

  在济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以及突破制造业强市战略,济宁真抓实干,全力服务企业发展。 

  送政策、解难题、推项目,打通阻碍企业发展的堵点卡点,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近年来,济宁市始终把发展制造业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头等大事。20218月以来,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目标,创新性开展了助企攀登活动,建立市县一体上下联动机制,实现力量向制造业集中、政策向制造业集聚、要素向制造业集合,聚焦企业壮大培育,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全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济宁高度重视助企攀登活动。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多次调研助企攀登工作,他强调,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心用情搞好服务保障,全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环境,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眼下的济宁,已经形成了发展的合力。企业一心谋创新,党员干部全力做服务。而在经济突破的当下,济宁国资彰显出现新的时代担当。 

  以上述提到的济宁港突破为例,这一过程中,济宁国资贡献卓越。 

  济宁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丰家雷表示,济宁市国资委落实市委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部署要求,充分利用水运成本低的优势,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积极寻找、对接实体经济上下游企业,先后承接了河北邯钢集团、聊城信发铝电、东宏管业、西王钢铁等大宗货物物流运输,极大的降低了成本,联通了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部分中心城市和产业园区,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和承接产业转移。 

  无论是眼下打造的济宁内河航运,还是后续的港产融合,近年来,济宁国资委全力参与、推进济宁市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为济宁制造强市等建设做出了国资贡献 

  时间是最好的量尺。韧性十足的济宁,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并没有坐等政策红利,相反,长期以来,济宁耐下性子主动转型,全心全意谋发展。 

  伴随着济宁GDP迈入5000亿大关,济宁乘势而上,全面突破。 

  这种发展的势头,正是800多万济宁民众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