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生态环境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1-07-01 17:4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7月2日讯(记者 王平)7月1日,济宁市生态环境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近年来,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导则引领、专家把脉、数据支撑、网格管控、上下联动”的方针,科学治理、精准施策、持续加力,突出“抓关键、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了2020年度、三年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治污攻坚任务目标。2021年1-5月份,全市PM2.5浓度5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21,同比改善5.1%;优良率68.2%,同比增加5.7个百分点。

  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济宁市抓住淮河流域“十四五”水生态环境规划试点城市的机遇,在构建起全流域、全过程、全覆盖的“治、用、保”治污体系基础上,坚持“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的原则,全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03年起,南四湖水质连续18年持续改善,湖区水质实现了由劣五类向三类水的跃升。2021年以来,21个国控断面全部均值全部达标,国控泗河故县坝、泉河牛庄闸2个断面水质提升至地表水Ⅱ类,基本实现了“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土壤和危废管控工作情况。济宁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解决了一批土壤、固体废物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对各领域固废基本做到了源头减量、过程监管、无害处置。截至目前,全市245家重点工业产废企业已全部实现视频监控“三卡口”覆盖;运输环节,要求产、运、处三方必须严格危废转移联单制度,不允许产废企业直接与运输企业订立合同,而由处置企业确定第三方运输单位;处置环节,重点监督危废库管理情况,杜绝安全隐患,降低环境风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科学谋划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聚焦“减污降碳”,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南四湖污染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力突破生态强市,协同推进济宁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绿色发展大格局基本形成,建成更高品质美丽济宁。

  打好蓝天保卫战。继续以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污染防治攻坚主战场,尽锐出战,只争朝夕。提升移动源污染防治水平,实施国六柴油货车、国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新能源车迭代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成效。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强化各类扬尘源管控,大力发展智慧化工地,加快推进绿色建造,全力打好夏秋季臭氧攻坚战,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持续优化调整“四个结构”,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持续改善全市大气环境质量。

  打好碧水保卫战。当前,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爬坡阶段,济宁市必定不辱使命,努力奋斗。一是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短板,控制城市面源污染,巩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二是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和水体净化等工程,推广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在南四湖流域建设封闭式渔业园区,设置养殖尾水净化区;三是精准治理工业企业污染聚焦汇入南四湖的河流,开展涉氮涉磷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开展硫酸盐、氟化物等特征污染物治理;四是推动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持续开展汛前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行动,采取截、抽、导、补多种措施,杜绝污水“零存整取”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济宁市国省控断面稳定达标。

  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化“绿满济宁”国土绿化行动,完善林长制体系,加快推进荒山绿化,实施4万亩宜林荒山绿化工程。促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加快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和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到2022年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到2024年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到2025年未稳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达到30%。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整治,健全土壤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施节水、减肥、控药一体推进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改良修复,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持续做好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十四五”监测网络,实现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完成地表水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落实重点企业周边地下水、土壤环境试点监测。着力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县级监控中心建设,提高现场监督性监测能力。做好非常规污染物监测,把化工园区、特色园区作为重点,开展帮扶执法检查,搞好夏季臭氧控制。抓好污染源自行监测,重点排污单位做到“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倒逼企业达标排放。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推进“全员执法”,统筹市县执法资源和力量,精准组织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行动,真正形成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紧盯顽固问题、焦点问题、热点问题以及行政区域边界突出环境问题,对症下药,实现精准、高效打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推进,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禁止“一刀切”,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建立健全防范化解矛盾隐患和信访问题的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对检查发现、媒体曝光、上级转办问题线索认真研判,符合条件的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探索完善简易程序,压实损害单位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

  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智慧环保二期项目建设,实施“三级六长”和“扁平化”指挥机制,全面提升环保指挥体系建设质量和水平,实现问题线索全收录、异常情况全预警、多方角色全参与、处置过程全监管、工作质量全检验,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生态环境业务督导调度指挥中心,为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化支撑,给党和人民群众交上合格答卷。

  另外,发布人还就如何结合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完善流域“治用保”治污体系,以及展望济宁“十四五”,对于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责任编辑:谢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