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聚焦高质量发展 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019-12-03 15:4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2月3日讯 济宁市牢牢把握好干部标准,以提高干部执行力为抓手,建立“选育用管储”工作全链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事业为上“选”,严把政治首关 

    牢牢把握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深入一线发现识别干部。持续推动干部工作专题调研常态化、全覆盖,深入各部门单位、县市区、挂图作战指挥部了解班子运行和干部表现情况,累计与干部谈心谈话3000多人次。坚持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接触干部,注重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放管服”改革、脱贫攻坚、信访维稳等一线了解干部,切实掌握一批实绩突出的优秀科级年轻干部。 

 

  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研究出台《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突出政治标准的实施意见(试行)》,制定干部政治表现正面、负面两张清单,在干部考察中开展政治素质和执行力情况测评,对政治品德不过关的“一票否决”。

  建立干部执行力和工作实绩档案。把提升干部执行力作为推动工作的“主抓手”,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和表现“两头”的干部为重点,定期采集干部执行力和工作实绩信息,记实干部政治表现,作为干部表彰奖励、选拔使用的重要参考。 

  紧贴需求“育”,强化实践历练 

  注重把素质培养作为扣紧干部工作链条的“聚能环”,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干部素质提升。

  多岗位锻炼促进境界提升。为推动驻村帮扶和第一书记工作,从市直部门单位选派11名优秀年轻副县级干部担任下派工作团长,丰富基层经验。对标经济发达地区,分批选派7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上海、杭州、绍兴等地交流学习、跟班锻炼,既学经验、学政策、学方法,又推动了招商引资、文化、人才等交流合作。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部门、乡镇基层、信访、援疆及东西扶贫协作等挂职锻炼,开展了市直部门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双向交流学习锻炼,让干部在实践中丰富阅历、增强本领、提升境界。 

  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 

  一线攻坚增强实干本领。通过农村基层、企业、挂图作战指挥部等一线岗位,推动干部经受磨砺、“淬火”成钢。结合全省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组建乡村振兴服务队、民营企业服务队、国有企业服务队82个,选派836名干部驻村帮扶或驻企服务。针对挂图作战指挥部实际需要,集中抽调230名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到项目建设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平均年龄42.6岁,大学以上学历占91.2%。 

  指挥部干部在项目建设一线开展工作 

  专题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坚持“让干得好的干部多‘充电’”,依托国内知名高校,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双招双引”、三大攻坚战等专题,分类分批组织培训班次。制定《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考察识别干部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干部识别途径。今年以来,已举办“8090”培养计划专题班、“双提双助”系列高端班等班次117期,培训干部9800余人次。 

  组织“8090”培养计划专题培训 

  放手大胆“用”,树立鲜明导向

    坚决破除论资排辈观念,大胆选拔使用改革攻坚的促进派、实干家和优秀年轻干部。坚持重实干凭实绩选人用人。注重提拔使用政治素质高、执行力强、作风过硬的干部,今年以来提拔重用的县级干部中,45岁以下的占了一半,县乡基层一线的接近四成,全日制大学以上学历的占一半以上。实行指挥部“一线推荐考察”,先后从指挥部提拔重用了20名县级干部、15名科级干部,形成了党员干部“锻炼在基层、提拔在一线”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干部梯队建设。旗帜鲜明地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市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中没有45岁以下干部的,酝酿推荐人选首先考虑45岁以下的干部;本单位没有合适人选的,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机构改革后,市直部门单位50岁以上班子成员占比下降了7.6个百分点。进一步优化干部干事创业环境。注重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积极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大胆负责、放手干事。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容错免责和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及时澄清证明,消除负面影响,切实让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解除后顾之忧。

  严爱相济“管”,激励担当作为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强化干部队伍日常教育和监督管理。突出正向激励。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根据考核等次实行差异化奖励,体现奖优奖勤,有效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从严监督管理。聚焦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干部,综合运用提醒、函询、诫勉、经济责任审计等方式,突出对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担当履职等情况的监督。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和法检、信访、审计、征信等部门单位的信息沟通,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健全完善“干部问题行为管理数据库”,对干部成长实行“痕迹管理”,织密干部监督网。强化督查问责。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实行“红黄蓝牌”督查奖惩,对于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随时亮牌督办,视情况予以问责,确保“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对在工作中履职不力、尽责不到位的干部及时督促提醒,或进行组织调整。

  敞开大门“储”,富集源头活水 

    始终把储备优秀年轻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着力在提质扩量上深耕厚植。实施“五个一批”集聚计划。即面向博士研究生及“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招引一批急需紧缺人才,面向国有企业、国有银行、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调招聘一批经济金融管理专业人才,优选一批知名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选调生,开展名校人才直通车招揽集聚一批优秀年轻人才,留任一批挂职干部在济宁市工作,从源头上提高干部队伍质量。今年以来,济宁市“优才计划”共引进人才111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897人,“双一流”高校毕业的711人;开展“孔孟之乡·文化济宁——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已赴8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9场,达成就业意向1889人。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结合日常考察和单位推荐情况,建立涵盖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已有60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入库管理,有效避免干部断层、急用现找等问题。实行分类培养动态调整。注重分类培养,根据干部任职经历、性格特点、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到相关专业岗位,提升能力素质。坚持必要台阶和递进式培养,避免“拔苗式”使用,防止产生坐等提拔的惰性思想,并实行动态调整,确保年轻干部储备充足、素质过硬,始终保持“一池活水”。

责任编辑:靳秋芳